吴伯凡:著名学者、商业观察者、评论家
摘录:
互联网发展历史,大多都不为人知,借助“互联网口述历史”这个项目,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互联网发展中的细节。让那些不为人知、真正把互联网做起来的英雄,被大家所认识和了解。
这些书记录下的,不仅仅是中国互联网,而是全球互联网的创世纪工程。方博一直在深度地参与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建设,为接下来的互联网怎么发展做非常实质性、扎实性的工作,他会对中国互联网今后10年、20年,甚至30年的发展产生影响。
现场图片
发言内容:
今天互联网对我们来说像空气一样,但说起互联网到底是谁发明的?是怎么从地球上产生的,在互联网诞生的初期大家都做了些什么,互联网小时候是什么样的?互联网在27年前进入中国以后它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?这套《互联网网口述历史第1辑•英雄创世纪》可以带领读者从创造者们的第一视角给你答案,带给你浸入式感受。这套书可以说是引起了全球关注,我的一位德国朋友得知我另外一个朋友在做互联网口述史,每年春节给我发问候信的时候都要问,你说的那套互联网口述史出来没有?这次我终于可以给他们肯定的回答了。
这套书的策划、主编方兴东先生亲自操刀,用电影的制作流程来看的话,方博(注:方兴东)既是制片人,是导演,甚至是主持人,书中很多访谈都是他亲自采访的。他做了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,在今后几年他还要再出100本书。这些书记录下的,不仅仅是中国互联网,而是全球互联网的创世纪工程。方博一直在深度地参与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建设,为接下来的互联网怎么发展做非常实质性、扎实性的工作,他会对中国互联网今后10年、20年,甚至30年的发展产生影响。
我记得一个故事,是关于DOS系统的真正创造者基尔代尔(注:加里•基尔代尔,电脑软件开发真正的先驱人物。最早创造了磁盘操作系统)。比尔•盖茨曾花5万美金把它的版权买过来改装一下,更名为MS-DOS,并使它成功地成为IBM PC采用的操作系统。其实比尔•盖茨购买的另一个模仿产品,并不是基尔代尔的DOS系统。他们买了一个山寨的。1995年微软发布win95前,基尔代尔已经去世了(注:1994年7月去世),才52岁。互联网发展历史,大多都不为人知,借助“互联网口述历史”这个项目,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互联网发展中的细节。让那些不为人知的、真正的把互联网做起来的英雄,被大家所认识和了解。
互联网真正开始对整个世界产生影响,当然是商业化的开发之后的事。这就是德鲁克说的,知识经济最大特点:首创成本与最终效用不对称。就比如万维网(WWW)的发明者是伯纳斯•李,他并没有因此成为富豪,最后只拿了10万块钱的奖金,如今仍奋战在科研领域。这些历史今天的大众并不清楚。要是他收知识产权费,那现在应该是万亿美元级的。早期的他们,也不知道这个东西在商业上能有怎样的应用。电视刚出来的时候,大家认为这是看得见播音员的收音机,是个没有什么用的东西。当时的预测认为,电视对未来的世界影响可能是在宗教领域,牧师可以通过电视来进行布道,这是他们电视唯一可能改变世界的地方。后来肯尼迪总统的科学顾问把发明电视人介绍给总统,并告诉他这就是让你当上总统的人。因为如果没有电视辩论,肯尼迪肯定当不上总统。所以,后面的效用我们也不可预期。互联网至少在它前25年(1969-1994年)没有进入商业世界。因为没钱,也不被关注,所以它有了一份自由,可以更接近科学的纯粹性,排除了封闭的各种可能性。当然,商业的好处是马上能够给项目帮助,为研究者提供资源,但是它就把你的可能性减到最低,必须按照他们需要的方向走。就是前面很长的一段时间的序章部分,中国没有参与进去,但正式开始的时候中国就进去了。PC也是这样,互联网也是这样。5G本质上是在影响后台,影响那些服务于我们的,给我们生产产品的机构。所以,今天尽管大家的手机在使用5G网络,但我们好像也没什么感觉。我在自己的文章《这里的春天静悄悄》中讲到了这点,这种改变对C端消费者而言,它可能就是静悄悄的。但它是针对互联网下半场的,对B端而言是一场革命性的提升。从影响前台到影响后台,这是一个本质性的改变。把科技史、商业史放在一起,对着看的时候别有一番滋味。
人类文明的起源就是文字的发明,文字就是存储人类的集体记忆的载体。《易经》其实也是一本在进行计算推演的著作。《易经》进行的推演,其实就是用数据进行预测。只不过它用是的巫术的方式,但整个设想其实是一样的,就是要对未来进行预测。古代,国家去打仗之前都要进行占卜、预测,叫做庙算。古代的医生和巫医不分家,只不过他们是用巫术的形式进行占卜和演算。过去人的数据量有限,很多东西无法预测,现在和未来,我们将拥有强力的技术手段,人类将首先开始被数据化。当这些数据被记录后,其实个人的重要性已经不是特别大了。拥有大量数据基础上,我们可以做大量的文章。而且最重要的是,数据不但可以存储,也可以汇合。一个人身上的数据不说明问题,但海量的数据汇集起来就会形成一种超级智能。所以有人说地球将进入人类纪,就是侏罗纪、白垩纪的“纪”。工业革命对地球的影响虽然很大,但其实也还是有限的。但如果是用数据的方式,那真的是对整个地球的改变非常巨大了。
现代互联网在应用之初,我们设想过它对人类的影响:人类是很容易形成共识群体,当大家沟通充分了,贫富差距应该会缩小。但现在,我们发现互联网其实让大家变得越来越难达成共识。因为部落聚集的成本变得越来越低,就是圈层化了。有些人虽然跟你生活在同一个世界,但是你们就是无法彼此理解。现在互联网就给大家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,可以让互相不理解的人也有各自的空间,这是在互联网创立之初完全没有预料到的。互联网的初心是共享和科学研究的精神。科学研究就是尽可能地把大自然和宇宙,以及关于物质能量信息的秘密让更多的人知道。这是它最重要的出发点,也是它最终的终点。而今天这个问题反而成了问题,不共享了,割裂了。前面提到的提到万维网之父伯纳斯•李,他发明的HTTP、WWW就特别符合知识经济首创成本很低的特点。当年他发明这些就是为了方便自己查名片,他觉得做这个东西我也不费劲,弄出来大家就都拿去用吧,所以他分文未取。因此,如果没有共享精神,就根本不会有互联网。
最初想让人类越来越走向开放,现在好像是越来越封闭了,越来越部落化了。这东西有点像卖茅台酒,不能说现在销量好,商家就只顾销售。实际上,你卖的酒都是5年前生产的。你现在必须同时进行生产,准备好5年以后要卖的东西。互联网也一样,它在1969年-1994年这25年里,几乎是让我们没有感受到的方式,然后它才爆发出来的。我们现在真的需要这种由科学共同体主导,在商业介入不那么深的情况下,进行研究和创新的发展模式。我记得任正非说他第一次去贝尔实验室参观的时候,怀着初恋的心情,顶礼膜拜。这原因很简单,因为在那里头创造出了太多我们今天在用的原创的技术。战争过去是在争夺土地,以后争夺的资产可能是数据。数据跟国土一样重要。但是如何定义数据的产权,在将来是很大的问题。
互联网口述历史帮助我们纠正了一个偏见——互联网是来自于美国的。实际上互联网领域很多原创性的东西都是来自欧洲的。所以,前面回顾的那些关键节点,都是很重要的。要看清更远的未来就得看清更早的过去,这是一句古罗马的谚语。互联网诞生之初,很多人都是带着“科技让生活更美好”的愿景,但是近几年互联网似乎变味了,但我们还是要相信科技向善,技术的问题有技术自己的办法解决。历史上有很多看似不能解决的问题,新的技术来了以后,原来的问题好像就不存在了。最后的较劲与胜负,可能都取决于大家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和成效。培根固本,根和本都很重要。这套书让我们更详细地触摸到互联网前半段历史的细节。简要回顾互联网过去几十年的历史,实际上就像竹子一样。据说有一种竹子根部要向下生长5年,所以它一直很矮小,就像一棵竹笋。但在看不见的底下,它的根可以长到几十米,盘根纠结,于是这棵竹子在第5、6年能够一窜十几米高,一飞冲天。这就跟目前的中国互联网一样,现阶段我们应该关注根和本的东西。
《互联网口述历史第1辑•英雄创世记》
会议相关文章